• 长途汽车时刻表查询

您的位置:长途汽车时刻表 > 客运资讯 > 正文

妙应寺白佛塔像图片和介绍

2017-04-07

导读: 白塔寺是北京城里最为人所熟知的旧京胜景之一,她静立在喧闹的京城之中,已经整整730年了。走在阜成门内窄窄的街道上,即便是匆匆的一瞥,心亦被通体雪白的白塔所牵动。

【导语】:白塔寺是北京城里最为人所熟知的旧京胜景之一,她静立在喧闹的京城之中,已经整整730年了。走在阜成门内窄窄的街道上,即便是匆匆的一瞥,心亦被通体雪白的白塔所牵动。

  白塔寺是北京城里最为人所熟知的旧京胜景之一,她静立在喧闹的京城之中,已经整整730年了。走在阜成门内窄窄的街道上,即便是匆匆的一瞥,心亦被通体雪白的白塔所牵动。当鸽哨划过耳畔,总能望见白塔上随风响动的风铃,古老的北京也就更多了一份灵性。沿着红墙向前走去,地上的影子匆匆,仿佛要在旧京的遗迹上,追寻到往日的繁华。而白塔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精深得多。虽然没有北海永安寺白塔的巍峨高贵,但妙应寺白塔的灵动与低调,的确使人难以忘怀。

白塔佛像常相伴 妙应寺里宝物多

  白塔寺的管理机构现名为“白塔寺管理处”,白塔寺目前属于北京市的一处博物馆。里面除了现在常年展出的白塔寺历史文化展和藏传万佛造像艺术展外,还有许多在各种劫难中保存下来的珍贵藏品。这些藏品大多与藏传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一个藏品背后又都传承着瑰丽多奇的故事。

  ■镇馆之宝——白塔

  白塔是寺中的主体建筑,也是寺中的镇馆之宝。塔高50.9米。从下到上依次由塔座、塔身、相轮、华盖和塔刹等部分组成。

  这座建在中国的佛塔,出乎平常人的想象,居然是由一位尼泊尔人主持建造的。白塔的形制渊源于古印度的窣堵波式塔。它是由元初到中国入仕的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主持建造的,他于元中统元年(1260年)应元帝国师八思巴之聘,带领80名工匠来到中国。元世祖忽必烈授予他工匠总管的官职。他入仕元朝40年,参加了当时京城的很多庙宇的建造工程。这座白塔融合了中尼两国的建筑风格,是由中尼两国工艺家和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凝聚而成的艺术结晶。因此白塔不仅是北京重要的元代建筑遗存,还是中尼两国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象征祖国统一的标志。

  在对待西藏问题上我国政府一贯坚持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妙应寺白塔的兴建背景正是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在元大都城内兴建近50米高的白塔及藏传皇家寺庙,使之成为都城的标志性建筑,正是体现着元朝的中央政权对西藏地区及藏传佛教的重视,表明自元朝时期西藏就隶属于中央政权,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白塔佛像常相伴 妙应寺里宝物多

  ■阿尼哥铜像

  屹立在白塔前的铜像名叫阿尼哥,他是妙应寺白塔的建造者,此像是尼泊尔同学会在2001年捐赠给白塔寺的。

  按照《元史——阿尼哥传》记载,阿尼哥(1244——1306)出生于尼泊尔的“精致艺术之都”帕坦,又名阿尔尼格尼。自幼聪慧勤奋,从小便对绘画、雕塑有着浓厚兴趣,刻苦练习,若干年后这也使小小年纪的他,技艺超群、不让长辈,被当地人称为“八鲁布”,意思是最好的工匠。

  公元1260年,蒙古人的铁蹄踏入中原,元世祖忽必烈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即位后采用“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方针,尊西藏的著名僧人,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为帝师,为表元帝国对西藏的重视,忽必烈敕令八思巴在藏地修建一座黄金塔,八思巴为了把黄金塔建好,特意将建塔之事托付给了当时的尼泊尔国王,尼泊尔国王欣然接受了八思巴的请求并在全国征招工匠,最终麟选80名优秀工匠,阿尼哥位居其列。在藏区紧张繁忙的建塔工程之中,17岁的阿尼哥被八思巴看中,他认为这孩子是个奇才,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八思巴决定带阿尼哥去遥远的元大都,朝见大元帝国皇帝忽必烈。

白塔佛像常相伴 妙应寺里宝物多

  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决定在元大都兴建一座象征王者之都的大佛塔。一个历史的机遇就落到了阿尼哥身上。他亲自下令让阿尼哥负责设计和施工。阿尼哥领命后,把在家乡帕坦得到的灵感,全都用在了元大都佛塔的建造上。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公元1279年建好了这座佛塔。其建造工艺精巧,计算精确,令人叹为观止,整座佛塔高50.9米,象征了皇帝的九五之尊,占地面积810平方米,十分壮观。史书记载佛塔落成时“有奇光灼天,京城为之生辉”。

  在中尼文化交往近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阿尼哥来中国可以说是最精彩的一笔。虽然目前我们找到的有关阿尼哥在中国的各种史迹及史料有限,但阿尼哥主持修建的妙应寺白塔在7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巍峨耸立,象征着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将世代长存。

  ■元代石狮

  白塔寺意珠心境殿前,存放着一对石狮。每座长153cm,高101cm。此对石狮的造型均为卧式,双狮转首对望,毛发散披,脊背弯曲,体形为写实风格,与我们在园林、王府中看到的明清时期臃肿肥胖、头大身小的狮子风格迥然不同。以狮头为前方,左为母狮,爪子下按着一只小狮子;右为公狮,足踩绣球,这也与明清时期的左公右母不同,体现了元代石狮特有的风格,目前,元代石狮在北京地区保存极少。这对石狮于1986年从东城区麒麟胡同迁来,当时两座石狮的残损情况十分严重:公狮的头部、鬃毛等处残损;母狮面部损毁,模糊不清,右前腿所踩小狮子也仅存四腿,为更好地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文物部门聘请了国内顶尖的文物专家对石狮进行了部分修复,并实施防风化处理。时至今日,这对石狮仍耸立在白塔寺院内,仿佛向来访游客讲述着北京的发展与变迁。

  ■清代唐卡

  唐卡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一种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在白塔寺具六神通殿内两侧,悬挂着八幅清代唐卡,每幅唐卡长139cm,宽100cm。分别为绿度母、千手千眼观音、大白伞盖佛母、无量寿佛、战神巴丹玛奔、狮面佛母、马头金刚及大威德金刚。这八幅唐卡构图严谨、画工精细、神态逼真、身体各部位比例匀称,令人叹为观止,体现出较高的清代宫廷绘画艺术水准。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

  此像在白塔寺的常展《藏传万佛造像艺术展》中展出。佛像左手持禅定印,右手持触地印,双腿结跏趺坐,为释迦牟尼佛的特征。此尊双眉高挑,眼窝较深,鼻梁挺直,嘴小唇厚,五官比较集中,面呈女子妩媚之相,为典型的尼泊尔风格。躯体健壮饱满,肩宽胸阔,衣饰简洁朴素。手、脚雕刻细致生动。整尊佛像铸胎厚重,人物造型生动,做工精美,体现出元代的造像风格。

  ■罗德俊手书

  白塔寺里不仅仅保留着关于藏传佛教的各种藏品,还有一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宝物,他们的发现,本身就带着浓重的传奇韵味,背后的故事也引人入胜。罗德俊手书就是这样一件藏品。

  这封署名为罗德俊先生写的手稿,长26.5cm,宽18.5cm,是1978年大修白塔时,施工工人在塔顶天盘内的一个夹缝中发现的。这封写于民国时期的手稿纸质也因年代久远而发黄,但其上面的字迹仍清晰可辨,记述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侵占我国华北、华中及华南大部分领土的史实。其内容如下:

  “今年重修此塔\适值中日战争\六月二十九日\日军即占领北京\从此战争风云弥满全国\飞机大炮到处轰炸\生灵涂炭\莫此为甚\枪杀奸掠\无所不至\兵民死难者不可胜计\数月之中\而日本竟占领华北数省\现战事仍在激烈之中\战事何时终了尚不能预料\国家兴亡\难以断定\登古塔追古忆今\而生感焉\略述数语\以告后人\作为永久纪念\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初三日\罗德俊”

  这份手稿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却用饱含义愤的言辞,控拆了日军侵华所犯下的种种暴行,通读此手稿,仿佛又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罗德俊先生的手稿在控诉日军暴行的同时,也表达出了作为当时北京的一个普通百姓的心声,即希望战争尽快结束,希望和平早日到来。而这更像是当时全体中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希望。虽然此次战争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它带来的痛苦却远没有消失。作为后人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那场战争,但我们要永远牢记这段历史,永远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永远珍惜和平。

相关资讯推荐

资讯分类